松溪
太極拳又稱
武當南派
太極拳,它是一種十分古老的內家拳術,是明代技擊高手張松溪及其傳人在繼承武當內家拳的基礎上,吸收了長江流域僧、岳、杜、趙、洪、慧、智、化八門精華創編而成的一種風格獨特的內家拳術。其動作古樸無華,積極性極強,打中有拿,拿中有跌,一招一式極重攻防。此拳術深蘊擒跌閉穴和反筋背骨之術,許多技法都可以在明代抗倭英雄戚繼光所著《紀效新書•拳經三十二勢》中得到印證,因此習練此拳術對于正確領悟以及探究原始的內家拳理都會有所幫助。
此拳系武當松溪派第十二代傳人游明生老師傳于我的。謹以此文,向已故的游明生老師表示深深的追憶與懷念。
松溪太極拳套路短小、結構精妙,勢勢相承,環環相扣,演練起來松柔圓活,如行云流水,其動作剛柔相濟,緩急相兼,時而緩似行云,時而快如閃電,許多動作都是在腰身的吞吐擰裹、肩臂的抖彈纏繞和丹田的內轉鼓蕩中完成的,具有太極腰、八卦步、形意勁的顯著特點。此套路既可快演,亦可慢練;既可單演,亦可套路,特別適宜于不同層次的愛好者研習。
第一段
起勢
(1)兩腳并立成立正姿勢,面向正南,兩掌自然下垂于體側,全身放松。目視正前方(圖1)。
(2)左腳略提起向左側緩緩出步,兩腳開立與肩同寬,腳尖朝前,目視正前方(圖2)。
要點
左腳向左側出步要緩慢,落步要輕靈,目光內斂,氣沉丹田,全身放松。
1、兩手托天
(1)兩腕外旋成手心朝上,兩臂由體側緩緩直臂上舉,同時內氣上提,頭微仰。目上視(圖3)。
(2)上動不停,兩臂內屈,兩掌經體前緩緩下按,手心朝下,指尖相對。
目平視,氣沉丹田(圖4)。
要點
兩臂上舉及下按均要松緩圓活,內氣要隨兩臂的舉按升降沉浮,身心要盡量放松,好像處于一種似睡非睡的狀態。
2、中守勢
(1)接上勢,右腳略向右側方挪移,左腳上提。同時,左手由左往下向體右上繞轉;右手按護于左肘彎內側,手心朝下。目視左側方(圖5)。
(2)上動不停,左腳向左前方下落,腳尖點地,右腿屈膝下蹲成左虛步。同時,左掌由上向左側方繞擺,臂微屈,掌同肩高,掌指朝上;右手仍按于左臂內側,手心朝下。目視左前方(圖6)。
要點
左臂繞轉要圓,左腳內扣,腳尖點地要輕,兩手五指微張如梳子狀,腰身要先右擰而后再隨左臂繞轉之勢向左擰轉。
3、大鵬展翅
(1)叉手。接上勢,左腳跟外展落地,右腳向右側挪移成右弓步,腰身向右擰裹。同時,左手隨右挪擰裹之勢向右側下擺,兩臂交叉于右膝前,左臂在上,右臂在下,手心均朝內。目視右側下方(圖7)。
(2)展翅。上動不停,左腳右挪,腳尖內扣成右屈膝丁宇步,身體左擰。同時,兩臂向體兩側分開,臂微屈,手同肩高,手心朝上。目視左前方(圖8)。
要點
兩臂開合要大。叉手內合時盡量含胸拔背,動作稍快;展翅外分時動作稍緩。胸臂盡量開展。
4、探手回坐
(1)抱球。接上勢,身體右擰,左腳向左側方出步,腳掌著地,右腿屈膝。同時,左手由左向右下方繞弧摟抱,手心朝上;右手由右經上向左繞轉于左肩前,手心朝下,兩手心相對成抱球狀。目視左手(圖9)。
(2)探手。上動不停,身體重心左移成左弓步。同時,兩臂向體兩側分開,左手同頭高,手心朝斜上,右手同胸高,手心朝斜下。目視左前方(圖10)。
(3)墜肘。接上勢,腰髖猛然向右擰轉,左腳跟外碾成右弓步。同時,左手隨腰身擰轉之勢由左上向右下墜壓,做臂微屈,沉肩墜肘,虎口朝上;右臂向右后分開,手心朝下。目視左手(圖11)。
要點
兩手回抱時要含胸拔背,出步時身體重心在右腳,左腳落步要輕;兩手分開時要松緩柔和;墜肘回坐要擰腰轉髖松脆利落。整個動作要先慢后快,先柔后剛。
5、太極手
(1)右撣掌。接上勢,身體重心左移,右腳跟外碾成左弓步,上體左擰。同時,右手隨左擰之勢由右后向左前撣擊,手同肩高,手心朝左;左手隨右手左撣之勢回屈于左胸前,手心斜朝下。目視正前方(圖12)。
(2)左撣掌。上動不停,上體右擰,左肩前順,身體重心右移,左腳跟外碾成右弓步。同時,左手由左向前方繞弧撣擊,手同肩高,手心朝右;右手隨左手前撣之勢回屈于右胸前,手心斜朝下。目視正前方(圖13)。
要點
左右手撣擊時要以腰為軸,以腰帶肩,以肩帶臂,兩臂要松柔圓活如風擺楊柳。
6、解索手
(1)右采拿。接上勢,腰身向左擰裹,右腳跟外碾,身體重心左移成左弓步。同時,右腕外旋,右掌向前插擊,手同肩高,手心朝上;左手隨右掌前插之勢回收于左胸前,手心斜朝下。目視正前方(圖4)。
(2)左采拿。上動不停,腰身向右擰裹,左腳跟外碾,身體重心右移成右弓步。
同時,左腕外旋,左臂前伸,手同肩高,手心朝上;右手隨左手前伸之勢回收于右胸前,手心斜朝下。目視正前方(圖15)。
要點
兩手的翻轉屈伸與腰身的左右擰裹要協調一致,要松腰活髖、擰腰順肩、松柔活緩。
7、翻打跌
(1)纏壓。接上勢,上體左擰,身體重心左移。同時,屈右臂,左手經右手外向左下纏壓,兩手在體前交叉,手心朝下。目視右手(圖16)。
(2)翻打。上動不停,兩手內旋至左手靠壓于右腕上,腰身猛然右擰,左腳跟外碾成右弓步。同時,左前臂外旋,隨右擰之勢向體前下方墜壓,手同腰高,手心朝右前;右手隨擰轉之勢向有后分開,手同頭高,手心朝后。目視前下方(圖17)。
要點
左右手的滾壓纏繞要松緩柔活,翻打時要擰腰、轉髖、墜壓,分掌要松脆迅猛。整個動作要先柔后剛,先慢后快,緩若行云,快似閃電,節奏鮮明。
8、倒騎龍
(1)敗步引手。接上勢,右腳向右側方挪步,腰身向右擰裹。同時,左手由左向右下方回收;右手向前貼護于左肩側,手心向下(圖18)。
(2)上動不停,左腳經右腳前向右側方上步。同時,左手由下經右往上向左側方繞擺,臂微屈,左手心朝外。目視左側方(圖19)。
(3)回身探手。上動不停,身體右擰后轉成右弓步。同時,右手隨轉體之勢向右前方探擊,手同頭高,手背朝外;左手斜伸于左后方,手同肩高,手心朝后。目視右前方(圖20)。
要點
左腳向右上步時腰身要盡量向左擰裹,向右后轉身時要以腰為軸。
9、朝陽跌
(1)叉掌。接上勢,右腳尖外撇,左腳向右前方上步。同時,右掌內旋,翻轉成手心朝下;左臂微屈,左手由后向前收于左胸前,手心朝上。目視右前方(圖21)。
(2)朝陽手。上動不停,重心繼續前移,同時,右掌下按并向右后方分開;左手隨上步之勢向左前方推出,掌同肩高,掌心斜朝上。目視左前方(圖22)。
要點
叉手回坐時要含胸擰腰,要以腰帶肩,以肩帶手,柔弱楊柳;上步推掌要猛然擰腰轉髖,力巾腰發,整個動作要先慢后塊,先柔后剛。
10、邊步插花
(1)邊步探手。接上勢,右腳向右挪移,腰身右擰。同時,左臂內旋,隨挪步之勢向體前回掛;右手向右后下方分開。目視左前方(圖23)。
(2)上動不停,左腳向左前方繞行上步,身體左擰。同時,左手隨上步之勢向左側方探擊,臂微屈,手同目高,手心斜朝上。目視左側方(圖24)。
(3)上步插花捶。上動不停,右腳向左前方繞行上步成右弓步。同時,右手握拳,隨上步之勢由右后向左前方擺擊,拳同耳高,拳眼朝下;左手在頭前迎擊右拳背。目視右前方(圖25)。
要點
行步要輕盈,貫拳要順達,邊步繞行要走弧線,腰身要先右擰后左轉。
11、順鸞肘
(1)回剃。左腳回挪,右腳隨左挪之勢向左滑移。同時,左手由右上向右側下按,護于右肩側;右前臂外旋,隨左手下按之勢由右上向左下方掛撩,手心朝前。目視右側方(正面圖26)。
(2)馬步靠打。上動不停,右腳向右側方挪移成馬步。同時,右臂屈肘,隨右移之勢以肘尖向右側方向頂擊;左手護于右肘彎內側,手心朝右。目視右側方(圖27)。
要點
回挪下掛時動作宜松緩,兩臂在體前繞轉要圓活,要沉氣蓄勢;馬步靠打是頂肘要松脆迅猛,整個動作要先松后緊,先柔后剛,先慢后快。
12、撈擒跌
接上勢,身體右擰,左腳跟外碾,右腳向右側挪移成右弓步。同時,右手經上向外側繞擒,五指微屈成爪狀,手心朝前;左手仍按護于右肘彎內側,手心朝下。目視右前方(圖28)。
要點
右臂向外絞拿時身體重心要猛然前移,腰身要盡量向右擰裹。
13、回坐箭手
(1)回坐。接上勢,身體重心回坐于左腿,右腳回挪成右虛步。同時,右臂外旋回屈,右肘下墜成手心朝上,指尖朝前;左手仍按護于右肘彎內側,手心朝下。目視正前方(圖29)。
(2)箭手。上動不停,右腳前挪成右弓步。同時,右掌隨前挪之勢向前戳擊,掌同目高,掌心朝上,指尖朝前;左手動作不變。目視正前方(圖30)。
要點
回挪時身體要盡量回吞,戳擊時要盡量前吐,整個動作要松柔圓活。
14、牽掛跌
(1)閃挪。接上勢,向左―斜閃,身―心左移。目視右前方(圖31)。
(2)牽掛。上動不停,右腳隨左挪之勢向左側方掃掛,腳尖內扣,身體右擰。同時,右腕內旋成手心朝下,右手隨右腳左掛之勢向右側牽帶,手心朝下;左手靠護于右肩側,手心朝下。目視右前方(圖32)。
要點
閃挪不能過大,右腳左掛與右手右牽要脆快協調,腰身要盡量向右擰裹。
15、擒拿靠打
(1)纏腕。接上勢,右臂微屈,右手回收,左手按壓于右腕上,隨即身體右擰,右腳尖外撇。同時,右手向外纏腕絞拿,手心朝下,虎口朝前。目視正前方(圖33)。
(2)擒扭。上動不停,身體右擰,左腳向前上步。同時,右腕外旋,右手隨上步之勢回收于右腰際,掌心朝上。目視左側方(圖34)。
(3)靠打。上動不停,身體重心左移成半馬步,同時左肘隨左移之勢向左側方靠打(圖35)。
要點
纏腕回擒時腰身要向右擰裹,左手要緊按右腕;進身靠打要松脆,整個動作要先慢后快,先松后緊。
第二段
16、綰肘逼門
(1)采拿。接上勢,身體右轉,右腳向右前方繞行上步,腳尖外撇。同時,右手向右外側繞弧擒抓,手同目高,手心朝前;左手貼護于左腹前,手心朝上。目視右前方(圖36)。
(2)上步拍肘。上動不停,左腳向右前方上步,身體右擰。同時,右手握拳隨上步之勢回收于右腰際,拳心朝上;左手隨右手回收之勢向右前拍按,手與肩高,手心朝前。目視左前方(圖37)。
(3)迎心捶。上動不停,身體左擰,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同時,右拳由右腰際向左前方直臂擊打,拳與肩同高,拳眼朝上;左手按護于右臂內側,手心朝右。目視正前方(圖38)。
要點
回身時腰身要盡量向右擰裹,上步要輕靈,沖拳要松脆,整個動作要先松緩后脆快。
17、搖運和南
(1)擒拿回坐。接上勢,身體重心右移成右弓箭步,上體右擰。同時,右腕內旋回屈成手心朝下,五指捏攏成爪狀;左手護按于右肘內側,手心朝下。目視左側方(圖39)。
(2)叩面。上動不停,身體重心左移,右腳跟外碾成左弓步。同時,左手五指前兩節內扣成和南拳
(又名小拳),隨左弓之勢向左前方叩擊,拳同目高,拳心朝下;右手握拳收于右腰際,拳心朝上。目貼側方(圖40)。
要點
身體呑吐要大,腰身擰轉要柔緩岡活,右手回擒宜柔緩,左拳叩擊要松脆。
18、墜肘
(1)接上勢,身體重心回坐,腰身右擰,左腳跟外碾成右弓步。同時,左臂內旋,屈肘下墜于體前,拳同腰高,拳心朝上;右手握拳,屈臂收于右腰際,拳心朝上。目視左拳(圖41)。
要點
回坐時要擰腰轉髖,墜肘要松脆。
19、轉身采牽
(1)采腕。接上勢,左腳向左前方繞行上步。同時,左臂外旋成手心朝外,左手由下向左側反手上抓,手心斜朝上,虎口朝下;右拳仍抱于右腰際。目視左前方(圖42)。
(2)上步托肘。上動不停,右腳向左前方繞行上步,腳尖內扣。同時,右手隨上步之勢由右腰際向左前上方托舉,手心朝上,手同肩高;左臂微屈,左手收于頭左上方,手心斜朝上。目視右手(圖43)。
(3)退步采牽。上動不停,身體左擰后轉,左腳向右后退步,身體重心后坐下沉成半馬步。同時,兩手隨轉身回坐之勢由右上向左側下按,右手心朝下,左手心朝上。目視右前方(圖44)。
要點
繞行上步要走弧線,采腕托肘要松柔圓活,退步采按要氣沉丹田。
20、上步箭手
(1)接上勢,身體右轉,左腳向前上步成左弓步。同時,左手隨上步之勢由右手上方向前穿插,掌指朝前,掌同目高,掌心朝上;右手按于左肘彎處,手心朝下。目視左前方(圖45)。
要點
上步要輕靈,插掌要慢。
21、柳穿魚
(1)拭面手。上動不停,上體左擰,右肩前順。同時,左手內旋五指微屈回收于左胸前,手心朝下;右手隨左手回收之勢向前推出,虎口朝下,掌心朝前。目視正前方(圖46)。
(2)穿心掌。上動不停,身體右擰,左腳跟外碾,重心回坐成半馬步。同時,左手內旋由左腰際向左前方推出,拿同肩高,掌外沿朝前,掌心朝下;右手隨左掌前推之勢回收于右腰際,手心朝上。目視左前方(圖47)。
要點
左右推掌時要擰腰順肩,要以腰為軸,先慢后快,先柔后剛。
22、推肘撲陰
(1)裹肘。接上勢,腰身右擰,身體重心右移成右弓步。同時,左臂內旋由左向右上曲臂繞裹,手同頭高,手心斜朝上;右手仍抱于右腰際,手心朝上。目視右前方(圖48)。
(2)拿胯。上動不停,左腳略前挪,身體重心左移成左弓步。同時,左手由右上向左下叉按,手同胯高,手心朝下,虎口朝內。目視左手(圖49)。
要點
屈肘裹靠時要以腰帶肩,以肩帶臂;下拿時腰身前靠,手發寸勁,整個動作宜松柔圓活,先慢后快,先柔后剛。
23、撲肘翻花
(1)撲肘。接上勢,上體左擰。同時,右臂內屈,右手成掌,隨擰裹之勢由右向左靠擊,右肩對左膝,肘尖朝前;左手回收于體前迎擊右肘,手心朝右。目視正前方(圖50)。
(2)翻花手。上動不停,右掌由左臂內側向前上翻劈,掌同鼻高,掌背朝外;左手護于右胸前,手心朝下。目視右拳(圖51)。
要點
撲肘靠擊時腰身要盡量向左擰裹,翻花反劈時右肩要前順,動作宜柔緩。
24、撇樁
(1)擒拿手。接上勢,右腳向右前方上步,身體右擰。同時,右腕內旋,右手五指微屈成爪狀向前抓擒,手心朝前,虎口朝上(圖52)。
(2)撇樁。上動不停,身體右行,左腳向右前方上步。同時,右臂回屈,右手握拳于右腰前,拳心朝上;左手半握拳,經右臂上方向右前方挫壓,左前臂內旋,肘微屈,拳同肩高,拳心朝內,目視左下方(圖53)。
要點
右手內翻采拿時動作宜圓活松柔,左臂前挫時發力要松脆,要以腰帶肩,以肩帶臂,力由腰發,整個動作要先松后緊,先柔后剛,先慢后快,節奏鮮明。
第三段
25、探手回坐
(1)探手。接上勢,上體右擰,重心向右回坐成右弓步。同時,右拳變掌,隨右擰之勢向右側方探擊,手同頭高,手心朝內;左手向左后方分開,手心斜朝上。目視右前方(圖54)。
(2)回坐。接上勢,右腳向右后挪步成左弓步。同時,右手隨右挪之勢向左下方撩掛。目視右手(圖55)。
要點
探手回坐時身體吞吐要大,整個動作要如楊柳迎風,松緩柔和,要以腰帶肩,以肩帶臂,以臂帶手。
26、雁翅跌
(1)閃讓。接上勢,左腳經右腳后向右側方插步。同時,右手向右側方繞掛(圖56)。
(2)叉手。上動不停,右腳向右前方繞行上步成半馬步。同時,右手內旋翻轉向左叉按成手心朝下,手同肩高,虎口朝左;左手隨右手叉按之勢收抱于左腰際,手心朝上。目視右側方(圖57)。
(3)鎖推。上動不停,身體右擰,左腳向前上步成左弓步。同時,左手經右掌上方向前戳擊,手同肩高,手心朝上;右臂回屈,右手下按于左胸前,手心朝下。目視正前方(圖58)。
要點
閃挪上步要走弧線,右手叉繞及左手推按均要圓活,要以腰帶肩,以肩帶臂,松緩柔活。
27、憑肘跌
(1)探手。接上勢,上體左擰,右肩前順。同時,左手內旋翻轉回收于左腰側,手心朝下;右手隨左手回牽之勢向左前方探擊,手與頭高,手心斜朝上,目視右手(圖59)。
(2)憑肘。上動不停,身體向右擰轉,左腳跟外碾成右弓步。同時,右掌內翻下牽,隨擰轉之勢回收于右腰際,右手握拳,拳心韌上;左臂下垂,隨右擰之勢向右后方靠擊。目視左側方(圖60)。
要點
探手憑肘要與腰身的左擰右裹配合協調,探手時右肩要盡量前順,憑射時腰身要猛然右擰。
28、中四平
(1)翻壓。接上勢,身體左擰,左腳左挪,右腳向左側蓋步。同時,左手隨蓋步之勢向左側方翻壓,手同肩高,手心斜朝上;右臂微屈,右手半握拳向上于右肩前,虎口朝上。目視左前方(圖61)。
(2)擠靠。上動不停,左腳繼續向左側方上步成左弓步,上體略右擰,左肩前順,隨上步之勢向左側方擠靠。目視左前方(圖62)。
要點
上步宜輕靈,左手翻壓時要松肩活腰,氣沉丹田。
29、穿肩跌
接上勢,右腳向左腳滑步,左腳左挪成左弓步。同時,左手隨左挪之勢向左前方穿插,手同頭高,手心斜朝上;右手外旋與體后,掌心斜朝上。目視左側方(圖63)。
要點
滑步要沉穩,身體重心要低矮,腰略右擰前靠。
30、鷂子穿林
(1)接上勢,身體左擰后轉,右腳前挪,腳尖內扣成右屈膝丁字步。同時,左手內旋隨上步擰裹之勢向左側回收,手心朝下,高與肩齊;右手下抱于腹前,與左手上下相對成抱球狀(圖64)。
(2)上動不停,身體左擰,重心移于左腿,右腳向右側方出步,兩手仍成抱球狀。目視左下方(圖65)。
(3)上動不停,上體右擰,身體重心右移成右弓步。同時,右手由左下向右上方分開,臂微屈,手心斜朝上;左手隨右手斜分之勢向左下分開,手心斜朝上。目視右上方(圖66)。
要點
擰身上步要以腰為軸,肩臂要盡量內含,向外分掌時動作宜舒展,整個動作要大開大合,松柔圓活。
31、擒拿撇樁
(1)擒拿手。接上勢,腰身右擰,身體重心回坐,左腳屈膝,右腳尖內扣同時,右臂回屈,右腕內旋成手心朝下;左手隨擰轉之勢收抱于腹前,手心朝上。目視右前方(圖67)。
(2)上步撇樁。上動不停,身體繼續向右擰轉,左腳向前上步。同時,左手隨上步之勢由下經右臂內側向左:前方翻壓,左臂微屈,前臂內旋成拳心斜朝上,手同肩高;右手下收于右腰際,手心朝內。目視左下方(圖68)。
要點
右手翻轉與腰身擰裹要松柔圓活,要以腰帶肩,以肩帶臂,以臂帶手,左手翻壓要先慢后快,先柔后剛,整個動作要緩急相濟。
32、九纏身
(1)纏拿。接上勢,身體右擰,右腳向右側方繞行上步,腳尖外撇。同時,左手經右臂內側下插,手心朝內,指尖朝下;右手往左經上向右云繞,手心朝前。目視右前方(圖69)。
(2)翻壓。上動不停,身體右后轉,左腳向右后方繞行上步,腳尖內:扣。同時,右手隨繞行上步之勢由右經下向左云繞至左胸前,手心朝內;左手由左經上往右向左下繞掛至左后方時成手心朝后,虎口朝下,上體左擰。目視左后方(圖70)。
要點
左右腳繞弧行走時要身正步矮,腳尖的擺扣要大,兩手云繞要纏綿圓活,緊貼身體。
33、擒拿拈肘
(1)回身探手。接上勢,身體右擰后轉,右腳前挪外擺成右弓步。同時,右手隨擰轉之勢向右前方探擊,手同頭高,手心斜朝上;左手向左側分開,手心朝上。目視右前方(圖71)。
(2)擒拿拈肘。上動不停,身體右擰,左腳向右前方上步成半馬步。同時,右手內旋回收于右腰側,五指微屈,手心朝下;左手隨右手回收之勢由左后向右前上托,臂微屈,手同肩高,手心朝上。目視右手(圖72)。
要點
回身探手要以腰為軸,動作宜柔緩;上步拈肘時右手的采拿與左手的上托要松脆抖彈,力發于腰。
34、上步單舉
(1)接上勢,身體左擰后轉,右腳向前上步。同時,左臂回屈,左手內旋于右肩前,手心朝下;右手外旋上翻成手心朝上。目視左手(圖73)。
(2)上動不停,右手屈臂前靠,手同肩高,手心朝左;左手向左后分開,左腕內屈,手心朝下。目視左側方(圖74)。
要點
上步單舉是腰身擰裹要松柔圓活,兩手開合要大,動作宜緩。
35、回身拈肘
(1)回身采拿。上動不停,左腳向右前方上步,隨即身體右擰后轉,右腳前挪成右弓步。同時,右手隨擰轉之勢向右側方抓擒,五指微屈,手心朝前;左手向左后方分開,手心朝后。目視右前方(圖75、圖76)。
(2)上步拈肘。上動不停,左腳向前上步成左弓步,腰身右擰。同時,右手回收于左肘彎處,五指微屈,手心朝下;左手隨右手回收之勢由左后向左前方上托,手同肩高,手心朝上。目視左前方(圖77)。
要點
上步時身要正、步要低、重心下沉;回身擒拿時腰身擰轉要松柔圓活;左手上托時要氣沉丹田,力發于腰。
36、捧肘擠靠
(1)屈膝托肘。接上勢,身體左擰后轉,右腳上步,左腳尖內扣成屈膝丁字步。同時,左手內旋,隨轉體之勢向左側回收,手同肩高,手心斜朝外;右手由右腰際向右前方上托,手心斜朝內。目視左手(圖78)。
(2)上步擠靠。上動不停,左腳略前挪,右腳向右前方上步成右弓步。同時,兩手隨上步之勢向右前方托舉,手略高于頭,兩手虎口朝右,手心均朝上。目視右前方(圖79)。
要點
屈膝托肘要以腰為軸,腰身擰裹要松柔圓活;兩手上托擠靠時要沉肩夾肘;屈膝丁字步要扣膝關襠,氣沉丹田。
37、攬雀尾
(1)接上勢,上體向右擰裹。同時,兩手隨上體擰裹之勢由上往下向右外側翻繞,右手心朝上,左手心朝上。目視右下方(圖80)。
(2)上動不停,腰身左擰,身體重心回坐成半馬步。同時,兩手隨腰身擰裹之勢由右向左翻繞,左手收于左腰際,手心朝上;右手按壓于體前,手心朝下。目視右前方(圖81)。
要點
兩臂翻繞要松柔圓活,以腰為軸,丹田內轉。
38、朝陽手
(1)叉手上步。接上勢,重心前移成右弓步。同時,右臂回屈,右手置于胸前,手心朝左;左手前靠于右手虎口處,手心朝右。目視左前方(圖82)。
(2)推跌。上動不停,左腳向前方上步成左弓步,腰髖猛然向右擰轉。同時,左手隨擰腰轉髖之勢向左前方推出,手同肩高,掌外沿(小指一側)朝前;右手隨左手前推之勢向右后分開,手心斜朝下。目視左前方(圖83)。
要點
叉手上步要松緩,左手前推時要脆快,力由腰發,氣沉丹田。
39、回身臥牛
接上勢,身體右轉,左腳跟外碾成右弓步。同時,左手隨轉體之勢由左向右推按,手同肩高,手心朝前;右臂回屈,右手向右后分開,手心朝后。目視正前方(圖84)。
要點
動作吞吐要大,左手前按時左肩要盡量前順。
40、剔手撲面
(1)剔手回坐。上動不停,上體右擰,重心回坐,左腿屈膝,右腳尖上翹。同時,左臂外旋,左肘下墜,手心斜朝上。目視左前方(圖85)。
(2)上步撲面。上動不停,左腳向前上步成左弓步。同時,右手隨上步之勢由右腰側向前撲擊,手同頭高,手心朝前,指尖朝左;左臂回屈,左手收于右肩前,手心朝右。目視正前方(圖86)。
要點
剔手回坐時腰身要盡量向右擰裹,動作宜柔緩,氣沉丹田;上步撲面是要上下相隨,協調一致,撲面要脆快。
41、臥牛雙倒
(1)臥牛(采化)。接上勢上體向左擰裹,右腿屈膝回坐,左腳尖上翹。同時,兩手隨左擰回坐之勢由前經下向左后捋按,右手心朝下,左手心斜朝上。目視左下方(圖87)。
(2)雙倒(撲按)上動不停,身體重心前移,右腳向前上一步成右弓步。同時,左掌隨前弓之勢由左后向前推按,手同頭高,手心朝前,手指朝右;右手護于左肩前,手心朝左,指尖朝上。目視正前方(圖88)。
要點
回坐采捋時腰身要盡量向左擰裹,動作宜肉緩圓活;雙倒時重心平穩前移,左手推按有力。
42、金龍合口
(1)接上勢,右腳向左腳后回撤一步。同時,右手經體前由下向右側方分開,手心朝前;左臂外旋,左手下按,手心斜朝下,目視左側方(圖89)。
(2)上動不停,上體右擰,身體重心下沉成左跪步。同時,左手由左向右下方繞掛,手同膝高,手心朝上;右手隨左手下掛之勢由右經上向左肩側繞按,手心斜朝下。目視右下方(圖90)。
要點
回坐時要含胸拔背,左手繞掛時要擰腰裹身,兩臂的云繞要松柔圓活。
43、上步中四平
(1)接上勢,左腳前挪成左弓步。同時,左手由右下向左側方捧擠,手同肩高,手心朝右;右手隨左手左分之勢向右下分開,手心朝下,手同腰高。目視右側方(圖91)。
(2)上動不停,右腳向左側上步成右弓步,上體右擰。目視右后方(圖92)。
要點
上步宜輕靈,身體重心宜低矮,兩手外分時要柔和緩慢,兩臂委屈成弧形,眼睛要一直看著右手。
44、擒拿臥牛
(1)回身采拿。接上勢,身體左擰后轉,左腳前挪成左弓步。同時,左臂內旋,隨轉身之勢向左后外側抓擒,五指微屈,手心朝外;右手向右側分開,手心朝上。目視左側方(圖93)。
(2)迎面掌。上動不停,上體左擰。同時,左臂回屈,左手半握拳回收于左肩前,拳心朝下;右手由右經上向左前方推按,手同頭高,手心朝前,手指朝左。目視正前方(圖94)。
要點
回身抓擒時腰身擰裹要圓活,要沉肩墜肘,以腰帶肩,以肩帶臂,右手向前撲按時右肩要盡量前順。
45、剔手拭面
(1)剔手。接上勢,腰身左擰,身體重心回坐于右腿成右屈膝丁字步。同時,右肘下墜,右臂外旋成手心朝上。目視右前方(圖95)。
(2)拭面。上動不停,腰身右擰,右腳向前上步成右弓步。同時,左手隨上步之勢向右前方撲按,手同頭高,手心朝前,手指朝右;右手內旋靠于左肩前,手心朝左,手指朝上。目視正前方(圖96)。
要點
剔手時腰身要盡量向左擰裹,右肩盡量前順,氣沉丹田;左手撲按時身體不可前傾。
46、臥牛雙倒
(1)臥牛(采化)。接上勢,上體右擰,身體重心回坐于左腿,右腳尖上翹。同時,兩手隨身體重心回坐之勢由前上向右后側捋按,左手心朝下,右手心斜朝上。目視右下方(圖97)。
(2)雙倒(撲按)。上動不停,上體左擰,身體重心前移成右弓步。同時,右手隨前弓2勢由右后經上向前推按,手同頭高,手心朝前,指尖朝左;左手護于右胸前,手心朝右。目視正前方(圖98)。
要點
回坐捋按時腰身要盡量向右擰裹,動作宜柔緩圓活;雙倒時重心平穩前移,右手推按有力。
47、迎送手
(1)左迎。接上勢,左腳向左側方出步,身體重心左移成左弓步,腰身左擰。同時,兩手隨擰轉之勢由右向左平行牽帶,兩手同肩高,右臂微屈,右手伸于體前,手心朝上;左手五指微屈,手心朝左后。目視正前方(圖99)。
(2)右送。上動不停,腰身右擰,左腿屈膝,腳尖內扣,右腳尖內扣成左屈膝丁字步。同時,右手內旋,左手外旋,兩手隨右擰之勢由左向右采牽,手同肩高,右手心斜朝下,左手心朝上。目視右側方(圖100)。
要點
兩手的左右采牽要平緩柔和,要以腰帶肩,以肩帶臂。
48、上步探手
(1)上步。接上勢,身體重心右移,右腿屈膝,左腳上提,目視右側方(圖101)。
(2)探手。上動不停,左腳向左側方出步,隨即身體重心左移成左弓步。同時,左手隨左弓之勢向左側方探擊,左臂微屈,手心朝右;右手平伸于右后,手心朝上。目視左側方(圖102、圖103)。
要點
向左出步要輕緩,身體重心要低矮,向前探手要柔緩,以肩帶臂,以臂帶手。
49、搶步朝陽
(1)叉手上步。接上勢,身體左轉,右腳向左前上步。同時,左手內旋下按于胸前,手心朝下;右手由后向前靠按于右手虎口處。目視左前方(圖104)。
(2)朝陽手。上動不停,身體重心前移,腰身左擰,左腳跟外碾。同時,右手向右前方推出,手同肩高,掌外沿朝前;左手隨右手前推之勢向左后分開,手心朝后。目視右前方(圖105)。
要點
叉手上步要松緩柔和,右手前推要松脆抖彈,氣沉丹田,力發于腰,整個動作要先慢后快,先柔后剛。
50、單牽跌
接上勢,上體向右擰裹。同時,右腕內旋,右手由前向右后采牽,五指微屈,手心朝下;左手隨右擰采牽之勢收護于胸前,手心朝后。目視右后方(圖106:)。
要點
右手采牽要擰腰、裹肩、含胸、拔背,要以腰帶肩,以肩帶臂,動作宜松緩柔和。
51、探手憑肘
(1)探手。接上勢,左肩前順,左手向左前方探擊,手同頭高,手背朝外。目視左手(圖107)。
(2)憑肘。上動不停,上體左擰,身體重心左移,右腳跟外碾成左弓步。同時,左腕內旋,左掌內翻隨轉體之勢回收于右肩前,手心朝右,指尖朝上;右臂下垂,隨擰轉之勢由右后向左前擰靠。目視右側方(圖108)。
要點
探手時左肩要盡量前順,動作宜柔緩圓活,憑肘時要含胸拔背、擰腰、裹肩,整個動作要先柔后剛,先慢后快。
52、撈擒跌
接上勢,上體右擰,身體重心右移,左腳跟外碾成右弓步。同吋,右于由左下向右外側抓按,手同肩高,手心朝外,五指微屈成爪狀;左手仍護于右肩前。目視右前方(圖109)。
要點
右手向外抓按時腰身要盡量向右擰裹,動作柔緩圓活。
53、轉掌劈按
(1)轉掌。接上勢,上體向左擰轉,身體重心左移,右腳跟,外碾成左弓;步。同時,右腕外旋成手心朝上隨左轉之勢向左平行繞擺,手同肩高;左手仍護于右肩前。目視左前方(圖110)。
(2)劈按。上動不停,上體右擰,身體重心后移成半馬步。同時,右手內翻成手心朝上,回收于腹前;左手向左前方劈按,手同肩高,手心朝前。目視左前方(圖111)。
要點
右手平繞要以腰為軸,左掌劈按時動作宜松緩沉穩,氣沉丹田。
54、滾手翻打
(1)滾手。接上勢,上體左擰,含胸擰腰。同時,左手向腹前回收,手心朝內,右手經左手上方向前下滾壓,左手靠壓于右腕上。目視前下方(圖112)。
(2)上動不停,上體右擰,身體重心后移,左腳跟外碾成右弓步。同時,左手隨右擰之勢向前下方墜壓,臂微屈,沉肩墜肘,手同腰高,虎口朝上;右手隨擰腰墜肘之勢向右后分開,手同頭高,手心斜朝下。目視前下方(圖113)。
要點
兩手滾壓時要以腰為軸,含胸拔背,丹田內轉,松緩柔和;翻打時要猛然擰腰轉髖,脆快迅猛。整個動作要先慢后快,先柔后剛,節奏鮮明。
55、四步小乘風 中華
氣功大全網:www.romeberg.com
(1)邊步探手。接上勢,右腳略向右挪移,上體先右擰再左轉,左腳向左前方繞行上步。同時,左手由前下向左外側探擊,手背朝外,手心斜朝上;右手斜伸于右后方,手心朝后。目視左手(圖114)。
(2)鷂子乘風。上動不停,右腳繼續向左后方繞行上步,腳尖內扣;隨即左腳再向左外側繞行上步,腳尖外撇;右腳繼續向左外側繞行上步,腳尖內扣。目視左手(圖115、圖116、圖117)。
要點
小乘風的行進路線為圓形,兩腳繞弧行走時擺扣要大,身體重心要低矮,腰身要盡量向左擰轉,目隨左手。
56、回身小乘風
(1)邊步探手。接上勢,左腳向左側方挪移,上體左擰。同時,右臂下垂,隨左擰之勢向左下方掛撩,手心朝右;左手向左后分開,右手繼續由左下向右外側探擊,手與肩同高,手心朝上。目視右側方(圖118)。
(2)鷂子乘風。上動不停,左腳經右腳內側向右側方繞行上步,腳尖內扣;隨即右腳繼續向右側方繞行上步,腳尖外撇;左腳繼續向右側方繞行上步,腳尖內扣,上體右擰。因視右側方(圖119、圖120)。
要點同前。
57、左穿樁
(1)擰腰上步。上動不停,上體繼續向右擰裹,右腳尖外撇,左腳跟上翹,兩腿屈膝成絞步。同時,右手內旋隨擰轉之勢回收于左肩前,手心朝下;左手向下抱于右腹前,右臂微屈,手心朝上(圖121)。
(2)分手擠靠。上動不停,左腳向左側方出步,前腳掌著地,身體重心左移成半馬步。同時,兩手向左右兩側分開,左手同頭高,臂微屈,手心朝右;右手同腰高,手心朝下。目視右側方(圖122、圖123)。
要點
擰裹轉身要以腰為軸,身體要想擰麻繩一樣盡量內收,左腳出步宜輕緩,分手要緩慢,動作吞吐開合要大,要先緊后松,先松后放。
58、右穿樁
(1)擰裹抱球。接上勢,身體向左擰裹,右膝微屈,左腿前弓,含胸拔背成右跪步。同時,左腕內旋,左臂回屈成手心朝下,手同肩高;右手隨擰裹之勢回抱于腹前,手心朝上,指尖朝內,兩手相對成抱球狀。目視左后方(圖124)。
(2)分手擠靠。上動不停,上體右擰,身體重心右移成半馬步。同時,兩手分別向體側分開,右臂微屈成弧形,手同頭高,手心朝左;左手與腰高,手心朝右。目視左下方(圖125)。
要點同前。
59、憑肘撈擒
(1)憑肘。接上勢,身體向右擰裹,左腳跟外碾提起。同時,左臂下垂,隨右擰之勢向右裹靠,左手心朝左;右手回收于左肩前,手心朝下。目視左側方(圖126)。
(2)上動不停,身體重心左移成左弓步。同時,左手由右經上向左云繞,右臂微屈,手與肩同高,手心朝外;右手護于左肘彎處,手心朝下。目視左前方(圖127)。
要點
身體右擰時要含胸拔背,氣沉丹田,向左撈擒時動作要舒緩圓活。整個動作吞吐要大,先收后放,有張有弛。
收勢
(1)接上勢,身體重心右移成左跪步。同時,右手外旋成手心朝上,隨右移之勢由左經下向右上繞轉,手心斜朝前;左手隨右手繞轉之勢由上向下繞轉,手心斜朝下。目視左側方(圖128)。
(2)上動不停,左腳向右腳靠攏成并步,上體直立。同時,右手繼續向上繞轉至頭前吋成劍指豎立,手同目高,手心朝左;左手隨右手上繞之勢由左經下向右上繞至右肘下,手心朝上。目視正前方(圖129)。
(3)兩手從上向兩側緩緩下落,自然下垂于體側,全身放松。目視正前方(圖130)。
要點
兩手繞轉時要柔緩圓活,與上勢要銜接緊密,不可間斷,定勢后氣沉丹田,目光內斂,稍停片刻。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