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海外你問外國人都了解中國什么,那么他肯定回答你中國
功夫。再問誰是中國功夫的代名詞,那么他肯定會毫不猶豫的回答:布魯斯•李。是的李小龍這個名字代表了太多,已經不只是功夫了,他是我們中國人得以讓外國人記住我們這些黃皮膚的人身上有一種運動叫
武術。從最初的振藩功夫再到振藩拳道直到最后命名的截拳道。這一系列的過程是李小龍宗師研修世界上多種格斗功夫。最后再以他自己獨創的技擊特色為主,建立起可以叫做截拳道的體系。首先截拳道不只是單純李小龍宗師那些打斗方 法,截拳道是方便大家稱呼,截拳道是所有武術要追求的技擊目的,F在很流行的……MMA、UFC等格斗都可以看到李小龍宗師當年提出的綱領,可是我們國人還只是在一味的去模仿李小龍宗師的打斗方法。這是萬萬要不得的。甚至是為了拿到什么證書什么帯而去練武。李小龍說過:修煉功夫的目的不是致力于擊破石塊和木板,我們更關心的是用它影晌我們的整個思想和生活方式。僅學習某門派、某人之技巧即使發揮至極限也非真正的搏擊。所謂成熟是指自我最深的覺悟,而非做觀念上的俘虜。光是知道是不夠的,必須加以運用;光是希望是不夠的,非去做不可。
截拳道有其優點,就是吸取眾家的優勢歸為己有,并可以靈活運用。但是正是因為他的優點也把其缺點暴露出來,其缺點是截拳道看似簡單,起點認識很難,這也是許多習武者的煩惱,會令一些初學者無法領悟,只是一味的在走宗師留下的那些樣子,模仿最原始的動作。截拳道攻擊手法相對比鉸狠毒,在對拆時容易造成好多事故。還有精神領悟不夠,不能真正認清截拳道到底讓我們學習的是什么,如身體、思想、心靈及靈魂。截拳道的拳腳是為了格斗,而李小龍要表達的遠遠不是拳腳那樣。而且需要說明的是,格斗本身就是一種綜合運用智慧和意志的體育運動,在其運動過程中,只要你進入對峙狀態,就必須有戰斗的意識,加上你平時訓練的效果在這個時候就要成于胸中,并以主動或者被動的形式予以表現應用。
從字面來看截拳道就是以攔截對手的攻擊再在攔截的同時予以打擊對手,這個與脈春是脫不了聯系的,是
詠春連消帯打原理,但是截拳道肯定不是詠春拳。李小龍的截拳道是從詠春拳為基礎再到截拳道范疇,也就是說你不懂詠春拳里面的連消帯打,攤打同時等意思可能你就要很難懂得截拳道的截擊。在截拳道腿法中常見的腿法多是截踢與側踢,而且截踢與側踢都是可以使對手在打擊的瞬間失去戰斗力的,都是直線腿法,截踢也叫攔門腿,就是將對手欲起的腳攔截或者未起時攔截,可分為前腿截踢與后退截踢。側踢有多種,可在原地側踢可墊步側踢等。側踢可以從膝蓋到頭部都可以側踢,而截踢一般只在大腿以下,就是攔截對手的腳、小腿或者大腿,需要注意的是側踢一定要訓練控腿,現在許多人在練習腿法是忽略了控腿的訓練或者只是為了炫一下。沒有長時間的去控腿,而且左右腿從不同的高度都要控,這樣來加大側踢腿在提出時可以有力,支撐腿在長期的控腿過程中會更加有力掌握平衡。在訓練一段時間和腿上可以去嘗試增加重量從來滿足腿部在出擊時的打擊力及平衡度。記住遇到兇悍的對手將是要用重炮一樣的側踢來摧毀他絕不留情,否則對手就會將你擊垮。以下的幾組截踢與側踢腿法是時機與準則性力度的統一體現。
第一組,前腿截踢:當對手與我同是右架站立,我目視前方,這時對手向前邁步向我攻擊,這時我方不要后退而是以小墊步踏入左腿為支撐起右腿直線起腳在敵膝蓋處給以截踢,這個過程也可以看成是低位的側踢。(如圖1-1—圖1-4)動作要領,墊步及時前腿起腿到位身體重心平穩截擊目標準確。
第二組后腿截踢:對峙時,敵欲上步,這時我方的前腿已經不在有效的截擊范圍,而后退這時正好有效可以起腿對敵小腿面或膝蓋部位攔截。(見圖2-1—圖2-3)動作要領,起腿直接,身體配合發力,以求力達受力點,同時身體保持平穩?梢越忧巴鹊墓刺。
第三組:側踢,與敵對峙時觀敵欲啟動這時我方迅速起前腿在敵大腿部以一記側踢中下位來破壞敵手的進攻企圖,在同一時間里面踢腿合腰之力對敵頭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記高位側踢給予重創。(見圖3-1—圖3-3)動作要領,在中低位側踢時起到阻止敵人前壓的力量,同時身體要高度平衡,支撐腿絕對有力,在出擊高位側踢時候一定是與在第一次打擊同時,沒有任何停頓。
在側踢訓練中我們可以找沙包來練習,也可以找伙伴拿靶,通過先動作準確,再速度最后力量的訓練方法循序漸進。不可以一上來就一陣亂踢。(圖4-1—圖4-5)控腿的主要是增加支撐腿的力量,控腿的前提是你要先將腿部的韌帯壓開,可以隨意的調整角度的變換控腿,高低隨自己的訓練程度逐步增加。在練習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先在扶著墻練習就是扶物控腿,還有擱物控腿最后才是懸空的控腿在控腿的過程中記得一點,從腳踝到膝蓋到胯到腰肩是一條直線而手上可以是提拳的形態,還可以自由的做其他動作來增加難度?傊赝扔柧毜哪康木褪翘岣咧瓮鹊钠胶饽芰有在出腿的時候兩條腿的力量分配,我個人以為是支撐腿的力量一定要大過側踢敵手腿的力量這有這樣才不會使自己在打擊對手的時候身體不平衡支撐腿力量不足的現象出現。(見圖5-1至圖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