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過對體育學院跆拳道練習時學生在訓練中運動損傷的原因進行總結分析,對學生掌握運動損傷知識的情況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發現,運動員在運動訓練當中產生損傷的主要原因在于訓練因素,如專業技術動作局部負荷過大、疲勞過度、缺乏保護和運動損傷知識等。因此提高運動損傷意識,提高訓練水平,重視對急性損傷的及時處理是減少損傷發生的重要方法。
跆拳道運動最初起源于朝鮮半島,是一項以腳為主,以手為輔極具觀賞性和激烈競爭性的體育項目,它的獨特魅力深受廣大青少年的喜愛,F如今各大高校都以開設有跆拳道選修課,此項運動的特點是動作剛勁有力,有一定的運動強度,屬于競技運動項目。雖然選修課中是以健康第一為原則,但由于跆拳道大量采用腰部和下肢進行較大運動量的練習和訓練,肌肉和關節運動幅度加大,因此在訓練過程中很容易發生運動損傷,這樣一來不僅對學生的健康、學習、生活、心理造成負面影響,而且將直接影響該項目運動在各高校的正常開展。本文就西安翻譯學院跆拳道專修同學中常見的關節扭傷、韌帶拉傷、肌肉拉傷和挫傷等運動損傷,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并提出個人看法建議。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體育學院跆拳道專修學生共72名訓練隊員。
1.2 研究方法
1.2.1 問卷調查法
在老師和同學的配合下對研究對象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72份,回收72份,沒有無效答卷。有效回收率100%。
1.2.2 文獻資料法
查閱了大量相關資料,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較為豐富的理論依據。
1.2.3 數據統計法
對所有相關數據運用計算器計算進行統計和分析。
1.2.4 訪談法
訪問了一些從事多年體育工作、有著豐富經驗的教師并給予建議。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運動損傷發生率
調查顯示,72名學生中基本都經歷過不同程度的運動損傷,一些學生還不僅僅經歷一種。根據運動損傷的主次,調查發現,訓練的時間較短(訓練時間一年內)的學生發生運動損傷的比率比訓練時間較長(訓練時間一年以上)的學生要高。其中原因為:
一是運動訓練時間較短的學生身體本身的素質及跆拳道運動能力比運動訓練時間較長的學生要普遍差一些。
二是跆拳道這個項目本身具有激烈對抗性,技術動作具有較大的難度,容易出現不正確的動作導致受傷。
三是學生的興趣大,情緒高,但是科學運動能力的不強。
四是不重視準備活動。尤其是專項訓練的準備活動,導致損傷的發生。
五是情緒激動,好勝心理也較常導致發生運動損傷。
2.2 運動損傷發生時間
跆拳道的運動訓練大都分成準備活動(包括專項準備活動)、專項訓練(動作練習、實戰、比賽、素質訓練)、結束部分(放松等)。根據調查,運動損傷發生主要出現在專項訓練當中,占總人次的76.3%,其次是準備活動占總人次的16.6%,結束部分發生損傷的情況最少(見表2)。在跆拳道專項訓練當中共有55人次發生過運動損傷,其中在基礎動作練習當中發生過運動損傷的人數為30人,占54.5%,實戰有14人次,占25.4%,教學比賽4人次,占7.2%,素質練習7人次,占12.7%(見表3)。由此可見,運動損傷的發生主要集中在專項訓練部分,而且基本動作練習占大多數,是因為這部分運動量比較大。實戰和教學比賽這部分運動損傷情況相對較少,是因為西安翻譯學院跆拳道專修隊對實戰能力和比賽水平要求不是很高,所以在平時的課堂上教師對這部分安排的運動量較少。
2.3 運動創傷的部位分布
運動員安損傷按部位進行劃分,發生率從高至低排在前面的是膝(31.3%),踝(19.2%)、腰(15.6%),其他部位是大腿、手、髖、肘關節等。將運動損傷的部位進行歸納,從頭部、軀干、上肢、下肢進行統計,下肢運動損傷發生率為(69.8%),軀干為(16.8%)、上肢為(12.5%)、頭部為(1.2%)。跆拳道是一項以下肢為主,進行對抗的體育項目。在動作練習過程當中,以腰帶髖依次將力向下傳遞的同時,支撐腿旋轉完成技術動作是最基本的技術核心。所以在動作運動當中下肢膝關節的使用率高,各項技術當中尤其是以橫踢,一腳支撐,另一腳提膝轉髖,以膝關節為軸進行迅速彈踢。膝關節是由股骨、脛骨、腓骨,和前后十字韌帶、半月板,內外側副韌帶組成。在橫踢、后踢、下劈腿等技術運用中,向各個方向的爆發性用力,用力過猛或在發力過程中被防守方所格擋;在雙方搏擊的瞬間,是很容易發生損傷的。從跆拳道場上的準備姿勢來看,要求運動員的雙腳不停的連續跳動,足踝部位得長時間承受身體的重量。腿部動作在踢腿的過程當中,踝關節用力蹬地,另一腿瞬間快速完成動作,并且需有最后的鞭打效果,這樣的技術動作對于膝、踝及其韌帶有著較高要求,又由于最終的得分均由足背擊打的效果來決定,所以踝關節較容易出現損傷。跆拳道雖然以腿法為主,但實質上需要每一個動作的上下協調,以腰部來帶動髖、膝、踝、足發力進行做動作。腰背是連接上下肢動作連貫,維持軀體穩定、平衡的重要紐帶。由于大部分動作技術最先發力點都是集中在腰部擰轉過程中,都是由腰背進行發力。
2.4 運動損傷的種類
調查發現,跆拳道損傷在體育學院學生身上主要表現有6種類型。從表5可以看出,損傷率最高的是關節扭傷,為38.1%,其次是肌肉拉傷,挫傷和韌帶拉傷居中,骨裂和脫臼損傷最低。由此可見,跆拳道損傷以急性損傷為主,因為跆拳道運動是對抗性項目,在平時實戰中雙方對踢造成損傷是很顯的,而每堂訓練課踢腿動作都要在數百次以上,強度很大。
2.5 運動損傷的原因
根據表6調查表明:造成跆拳道學生運動損傷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幾點。
。1)準備活動不充分,針對性不強。在沒有能充分調動人體器官和神經系統的興奮性下,肌肉關節、韌帶往往處于一種僵硬的狀態。由于跆拳道是一項運動強度和幅度都是動作幅度比較大的運動,在準備活動內容與訓練內容結合的不完美或缺乏專項準備活動的情況下就直接投入正式訓練,就會容易出現肌肉、關節、韌帶的拉傷。
。2)技術動作不正確或動作不協調容易會出現運動損傷。
。3)局部負荷過重。如果某塊肌肉過度使用,造成肌肉的疲勞,從而引起運動損傷。
。4)學生身體素質差,訓練水平不高,力量、柔韌、協調性跟不上,在訓練過程中因技術動作變形而導致動作錯誤或變形,就會引發運動損傷。
。5)身體肌能下降和不良的心理狀態,都會導致力量和協調能力的下降,就會出現較多的錯誤動作。注意力的分散,會造成運動損傷的發生。
。6)對抗性強,是避免不了損傷的。跆拳道的特點是具有極強的對抗性,在學生進行實戰對抗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一些軟組織挫傷,扭傷等情況。
。7)自我保護措施不當。學生對于運動方面的知識了解不多,沒有預防運動損傷的經驗,也沒有在損傷后及時處理的經驗。
。8)其他原因。場地的不平整、硬、滑或衣服不合適,器材使用方法當等,都會引起運動損傷。季節、氣候變化也是導致肌體損傷的一個因素。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跆拳道運動對抗性強,學生訓練時間長、強度大、動作難度高,導致所有同學在訓練過程中均出現過不同程度的損傷;訓練過程的損傷發病率非常高。
3.2 建議
。1)全面提高身體素質,尤其是力量素質,提高易傷部位力量,從而減少損傷的發生。
。2)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準備活動的內容和活動量應根據學習內容而定合理安排練習內容及運動量,在大負荷運動前,針對訓練的部位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
。3)堅持循序漸進原則,根據不同階段的學生,合理安排訓練內容及運動量。
。4)做好放松活動,及時消除疲勞,可進行局部按摩,防止損傷發生。
。5)在運動訓練時一定要按照要求穿戴相應護具。
。6)教師應加強專項業務學習,在提高自身對跆拳道技術動作的全面認識的基礎上,加強運動醫學、運動訓練學等方面知識的學習,在不同條件下采取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