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午,山西汾陽孝臣村人,生于1890年,卒于1964年,青年時期就學于北京體育學校。曾從學于著名
武術家許禹生,紀子修,吳鑒泉受
太極十三式,又從河北衡水劉恩緩學岳氏八翻手,紀子修為雄縣劉仕俊弟子,精散手及太極,與大槍劉德寬同門,許禹生亦受教于劉敬遠有年,內外兼精。劉敬遠 (名德寬,人稱大槍劉) 所編創岳氏八翻手,簡而易學,樸實無華,左右互練,連續變化,神妙莫測,復經諸先輩數十年苦心研求,參以太極剛柔相濟之精義,
健身致用,綽有余裕。
1922年王新午又從學宋氏
太極拳,即宋書銘所傳張三豐之太極十三式,深得其耍。經幾位先輩真傳教益。又能與先生之天賦固具之良知良能合而致用。其技藝奧妙實戰應用無不得心應手。為武林高手所敬佩。1930年創立山西國術促進會莉國術操練場。邀集三晉各派名師教拳傳技,盛極一時。王新午先生先后出版武術書籍有:《太極拳闡宗》、《岳氏八翻手》、《太極拳法實踐》、《太極拳真義》等,在國內外影響頗廣。
王新午式太極拳剛柔相濟、內外兼修。動作柔韌細膩,快慢相兼,開合鼓蕩,風格獨特。勢著多于用法。且左右互練。是一很好的強身健體自衛搏擊之傳統武術運動。其內容包羅萬象內含陰陽、五行、八卦之氣,外合陰陽、五行、八卦之勢。手法除太極之棚、搏、擠、按、探、捌、肘、靠八法外。包羅了形意八法斬、截、裹、挎、挑、頂、云、領。八卦八法推、托、領、帶、搬、攔、截、扣,并以岳氏八翻手為輔助
功法,納岳氏八翻手六十四路三百六十散手之法兼練,以悟太極散手之妙用、懂勁及神明。太極、八翻散手合一,翻釋本太極之意,即陰陽、開合之解也。
王新午傳統功架太極拳的特點
王新午傳統功架太極拳剛柔相濟、內外兼修。動作招勁細膩,快慢相兼,開合鼓蕩,風格獨特。勢招多于用法,拆手單練左右互易,進而用勁連勁于套路動作練習中。尤其是導氣引勁,開合鼓蕩,在拳勢練功和應用中,松柔而不失剛疾,內動外連,綿密不斷,身心合一,獨具特色,是一種優秀的強身健體、自衛搏擊的傳統內家拳武術運動。
練功練勁,以導氣引勁為始,以兩儀動作運動為基礎,往復勁開合鼓蕩鍛煉為功,以持勁而不持招的練功要求為目的。其內容包羅萬象內含陰陽、五行、八卦之氣勁,外合陰陽、五行、八卦之招勢。以開合往復攔切之勁為基,練就太極拳棚、捋、擠、按、采、挒、肘、靠八法之勁為用。特別是身體內勁 “分而練之,和而用之”的明確練勁概念和內容具體豐富的練功方式,與岳氏八翻手拆手應用巧妙結合,納入岳氏八翻手上、中、下三路散手拳法應用,以悟太極散手招勁之妙用、懂勁及神明。太極拳、岳氏八翻散手合一,真正顯示了王新午太極拳鮮明的實用特點。
王新午岳氏八翻手之優點;習拳為防身自衛,以講求應用為最要,然徒血氣之勇,未能必勝,故須研磨著勁以術制人。此拳各路之中,無一式不有著,且無一式不講勁,剛柔進退,變化神奇,可玩敵于掌股之上,沉著穩固,更非花招贅勢,徒悅人耳目者可比,至于各路動作,所包含應用之法,凡捋、打、擒、拿、推、按、攔、截、滾、肘、靠、壓、擠、鎖、捆、擲等法,無不應有盡有,包羅諸法。
岳氏八翻手之特長:凡各種拳術,均各有其特長,如太極拳之長于柔化。
形意拳之長于勇速,八掛之步,潭腿之腿,長拳之敏捷縱跳等,各有其獨到之處,八翻手之特長有:
、 專為搏擊敵人之要害!、 毀傷敵人之四肢,其用于制勝者為掌與拳,其著主要者為捆拿,蓋必制敵于死命,不容其有絲毫抵抗之閑,而我可策完全,其剛而有萬變之能或上制敵步,每路動作以捋于當先,尤為獨到,其他著法,則千變萬化,可隨心所欲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