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寶銀
王宗岳宗師的《
太極拳論》,是
太極拳修煉的指導理論,是太極拳修煉應當遵循的“憲法”大綱。太極拳修煉必須以此論為指南,離開此論而談太極拳是“天馬行空,獨往獨來”!白呒苄泄Α,“走架”指演練套路;“行功”,意為“練
功夫”!白呒苄泄Α,意即通過演練套路練功夫。走架是行功的手段與載體。
太極拳走架,何以能練得太極拳功夫?此必須以王宗岳宗師《太極拳論》為指導,遵其規,蹈其矩,勤勤修之,孜孜求之,深深思之,細細悟之。離開《太極拳論》去走架,是不能獲得太極拳功夫的。
太極拳走架行功,如何緊扣王宗岳宗師《太極拳論》?如何以王宗岳宗師《太極拳論》為指南?現依據筆者體悟,淺述己見如下。
自然站好,通體放松,平心靜氣,頂勁虛領,意守丹田,立身中正,通天通地,身體似與天地融為一體。片刻之后,內在意念“靈光一現”,雙臂徐徐輕抬,而后緩緩下沉,動分靜合,循環無窮,綿綿不斷,若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其間,或曲或伸,萬般變化,“無過”無“不及”,輕松自然,舒適流暢,揮灑自如,逍遙娛情。意念想象,身形如水,遇阻則止,逢剛則柔,沾連黏隨,順乎自然。套路演練嫻熟,不假思索,謂之“著熟”;知陰陽,明虛實,謂之“懂勁”;自然而然,舒舒服服,悠哉優哉,可謂“神明”。此貴在有恒,堅持不懈,久久為功,自可豁然貫通。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乃走架行功四大要領!白笾貏t左虛而右已去,右重則右杳而左已去”,如“摟膝拗步”,如“披身伏虎”,如“野馬分鬃”,如“玉女穿梭”!把鲋畡t彌高”,如“白鶴亮翅”;“俯之則彌深”,如“海底神針”;“進之則愈長”,如“云手三進臂上攻”;“退之則愈促”,如“退行三把倒卷肱”;“一羽不能加”,如云如氣;“蠅蟲不能落”,若虛若空。我之玄機人不知,人之變化我皆知;英雄所向,仁者無敵。
太極拳走架行功不尚用力,須輕、松、順、通,細細尋覓“牽動四兩,撥動千斤”之功夫。不尚速度,須緩、勻、圓、活,默識揣摩“以靜御動,耄耋御眾”之藝能。立身中正,活如車輪;不可“偏沉”,“偏沉”則失衡。若雙方用力較勁,勢必僵滯不通,此乃“雙重”之病。
遇力不能運化為人所制,是因未曾弄懂何為“雙重”之病?朔半p重”之病,須知陰陽之理!叭藙偽胰嶂^之走”,“柔”就是“走”;走,非“丟”,非“扁”,非“躲”,非“跑”;“我順人背謂之黏”,“順”即是“黏”;“黏”,非“頂”,非“抗”,非“拼”,非“闖”。是故,“走即是黏,黏即是走”,走不離黏,黏不離走,走黏相融相濟,自可克服“雙重”。朝斯夕斯,走架行功,自可“漸悟懂勁”;久久為功,時時揣悟,自可隨心所欲,不逾規矩,“階及神明”。
太極拳走架行云流水,須知“舍己從人”;行功“舍己從人”,自可若云若水。走架須輕松、緩慢、圓潤、細膩,于細微處體悟陰陽變化,在毫厘間詳辨虛實變通,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此太極拳道真經妙諦,愛好者須明確知之,深深悟之。
或問:“先生面世文作,認定推手乃太極拳精華,應當多多推手,現又強調走架行功,是否先后見解相悖?”答曰:“太極拳修煉‘走架行功’與‘推手練功’,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薄白呒苄泄Α,是“認字”“識字”“寫字”“書法”的學習,是積累字、詞的基礎學問;“推手練功”,是“解詞”“造句”“寫日記”“做文章”“著書立說”,是研究、闡發、促進走架行功的學問。二者相互促進,并行不悖。我們應當這樣認為,“走架行功”是“眼前無人如有人”的推手練功,推手練功是“眼前有人如無人”的“走架行功”!熬殨r情中有,用時形內含”,“架子天天走,見面就推手”,其俗中見雅,頗有見地。
太極拳愛好者不可局限于套路演練止步不前,不可滿足于動作美觀大方沾沾自喜,不可陶醉于競賽中奪金掛銀而飄飄然。太極拳學問精細、精微、精深、精妙,有待并值得我們勤勤不息,孜孜不倦,矻矻拓求。
太極拳走架行功、推手練功,二者不離“功夫”!肮Ψ颉闭,“時間”也。將練功夫理解為用力氣、下苦功,筆者感到有失偏頗!叭舨幌虼送魄笕,枉費功夫貽嘆息”,這里的“功夫”是指時間,并非指苦修苦練。筆者主張輕輕松松“走架行功”,舒舒服服“推手練功”,自自然然“練中求功”,悠哉優哉“修中得功”。這是異想天開嗎?非也,非也!非不能也,實不為也。
又曰:“‘欲得驚人藝,須下苦功夫’,君之所言,非誤人子弟而何?”答曰:“筆者深感太極拳學問乃逆向思維,萬不可用常規思維去看待、對待太極拳。筆者認為‘欲得太極藝,須要長時間’!斖朴靡饨K何在,延年益壽不老春’,前賢諄諄告誡,吾輩務須謹記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