揉養膜絡
兩手按在肚腹上面,掌心對著混元竅。如果坐著揉,身體彎著不好做,身體直著就好做。直著腿身體容易往前傾,盤著腿身體容易直起來,所以直著腿不太好揉,盤著腿就好揉。揉的時候手和皮膚之間不要隔著太多衣服,衣服太厚就不好揉了。精神要集中。一開始練的是皮下這個膜,把精神集中到那兒去。
手壓住皮膚(一開始壓得輕點兒),帶著皮膚轉,這么一轉,肉皮和下面的肌肉就互相摩擦。精神一集中,氣不知不覺往深處走,不光在肉皮下面了,覺得肚子里面有個氣球跟著手轉。一揉覺得肚子里面會動彈,這才剛剛開始。一般人腹直肌一繃勁,就會呈現一塊一塊的腱劃,差的一邊兩塊,好的一邊四塊,一般來說是一邊三塊。慢慢揉這個膜,腹直肌外面的筋膜和皮膚層下面的深筋膜氣充足了,它就肥厚了,養得肚子里的肉和肌腱氣也足了,肌肉塊就顯不出來了。再發展一步,練得腹當中腹白線這條溝也起來了,肚子象一個餅鐺或大餅子。
隨著氣越來越深入,手上要加點勁,以后兩只手橫著拉開一點兒,再以后往下放到肚臍那兒去揉,揉完后還可以用拳頭敲打敲打腹部。揉腹關鍵是精神集中。揉得腹腔里面有氣感了,把腹腔里面的氣放開,就揉皮膚這一層,一揉整個腹壁到背部的皮下都會有感覺,再以后大腿內側也有感覺。當你還沒練到四肢的時候,大腿外側不容易有感覺。揉腹揉得膜氣充足后,氣不僅能夠充到大腿內側的皮下,而且可以充到會陰。因為皮膚下面的淺筋膜或深筋膜有三個小隙室,其中有一個隙室帶從腹壁的膜連到會陰,所以揉腹的時候能感覺到這個情況有它的解剖學的基礎,不是光憑意念想的。搞
氣功學就是要運用現代科學知識,使之科學化。腦子里有這個概念以后,再練功特別好起作用。以前練功練得氣非常足了,氣往這兒沖,這兒沒路,往那兒沖,那兒也沒路,沖啊,沖啊,最后沖過去了,F在你知道這兒有這么一個空隙,氣一足,它自己就沿著空隙走了,這樣進步就快了。
揉腹有個小
竅門:用意念讓整個肚子連帶肌肉跟著手轉。一開始它不會轉,慢慢會轉了,氣的動感就大點兒,這就比單純那樣揉要好。如果氣比較足了,意念就要往深處放,往深處一放就是混元竅(混元竅在胃后面,相當于網膜囊--網膜形成的一個囊),意念放在那個位置上,氣就到了更深層。從皮膚層到深層筋膜(腹橫筋膜),再到腹膜,然后到腹腔里面的系膜、臟器表面的漿膜,這樣一層層深入,就把腹腔的內氣充實起來了。揉膜每次練25~30分鐘。揉膜可以隨時隨地地揉,坐著、躺著都行,隔著衣服揉也行。真正把這一層膜練好了,也就了不得了。
少林練易筋經沒有練別的,就是練這個膜,把這個膜練好了,力量和武功都很好。過去有一個前輩,解放前經常在北京東單公園練功,練膜練得很好。他每遇見練武的人就讓對方打自己一拳。你若不想贏他,平著拳打他,他往外一繃就把你繃出去了。你若想傷他,立著拳打他,他肚皮往里一縮再往外一鼓,
功夫好點的腕子就傷了,功夫差點的腕子就斷了。另外有一個叫尚云祥的
形意拳前輩,他是李存義的徒弟,內功很厲害,別人打他,他也能把他對方繃出去。一天尚云祥正蹲著洗臉,他的一個師兄弟摳他的屁眼,被他用力把手指縮住抽不出來了,他突然一松,對方摔了個屁蹾。所以練膜能把內氣練得很充足。
揉腹臥功
一、姿勢要求
1、仰臥,兩腿平伸。
2、左手掌按于上腹正中,右手掌按于左手背。
3、兩手沿順時針方向(上、左、下、右)揉動。不是在皮膚上摩擦轉動,而是粘著皮膚轉。按力由輕而重,逐漸增加。轉速要慢而勻,手要穩而沉,范圍要由小而大。(圖5-18)
二、意念活動
神隨手轉,不即不離,意注腹中,隨動環轉。
三、功效
此法是培益中氣、是少林派(易筋經)練氣入膜之要法,是“神勇余力”十二月
功法的第一步,是武功內壯法之一。練一周左右可感覺腹內氣隨手轉呈恍惚蕩漾之象。練1—3個月,中氣倍增,自覺氣力足有精神,說話聲音洪亮(有膛音),上腹部豐滿,腹直肌腱劃部分豐滿,以及腹中線之凹消失。這是“筋膜騰起”之征驗。
此法不僅適用于中氣不足者及胃腸病患者鍛煉,而且是習武功內壯之秘訣。
臥功
平躺,放松。一般人躺著的時候腰椎會往上弓起來,下面空著。用意念放松腰椎,尾閭往前扣,往上翹,兩胯往上收,讓腰椎慢慢往下塌,往后突出去。調好姿勢后,兩手指背靠在一起,中指點在氣海穴(肚臍下1.5寸)上。吸氣時往腰部放松,手斜著往上摁(或者先直著向下壓),呼氣時手抬起來。呼吸時不用發音。一般做81個呼吸。然后指根慢慢轉動,先逆時針轉,再順時針轉。練完后兩手放到體側,安安靜靜地想著命門,吸氣時氣聚往命門。
下壓時一般會感受到腹主動脈“嘣嘣”直跳。如果往下壓時感覺里邊疼痛,說明里邊還有濕氣和寒氣,身體還不夠健康。等壓著不疼了,里邊氣就足了,好通了。這點也能衡量氣充足與否。有的人肚皮很軟,一壓能摸著骨頭了,說明丹田氣不足。反復練習,腹部慢慢會變的有彈性。這是很簡單、很隨便就能練出功夫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