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虎查拳源與緣
---作者胡俊剛
武術界素有“南拳北腿山東查”之說,查拳是中國傳統武術的優秀拳種之一,發源于山東冠縣,盛行于山東、河北、河南、北京、山西等省市,遍及海內外,尤其在回族中流傳更為廣泛。查拳的基本功套路,包括以腿法見長的“彈腿”,以“仆步穿掌”為主要動作的“滑步抄”和以拳法為主的“搗捶”組成。其風格特點,姿勢舒展挺拔,發力迅猛快捷,動靜有致,剛柔兼備,節奏鮮明,步法靈活,結構嚴謹,功架整齊,體系完備。
歷經數百年的實踐和演變,逐漸形成了現今冠縣以楊鴻修為代表的“楊式”查拳,以張其維為代表的“張式”查拳,和任城以李恩聚為代表的“李式”查拳三大流派。三派的套路內容不同,練法也各有其妙,但其內在拳理相通,基本要求一致。
黑虎查(chà)(讀音同“叉”)拳,是清末民初魯南著名武術家蕭羲之在地方查拳的基礎上,融合
少林寺黑虎拳創編而成,“動作古樸、式如湯瓶、剛柔相濟、高低起伏”,演練風格較其它查拳更為剛猛暴烈,勢如猛虎下山,快如風雷巨變。其技擊特點是:“以腿為先、以快打慢、分筋錯骨、貼身靠打”,攻防技法主要以“遠打、近摔、貼身靠、拿法”四部分組成。
蕭羲之(1880-1976),字蘭亭,回族,大阿訇,山東省沂南縣大成莊人,在魯南、蘇北一帶有“蕭大俠”之美譽。羲之自幼好學善動,但家貧無力聘師,外祖父家境尚好,出資送其入學堂就讀。平時刻苦用功,勤奮學習,六歲開始將家傳彈腿功學會,又拜族人董、沙兩位拳師習武10載,習得四路叉、六角勢、攔馬刀、四平劍、武圣刀等拳法器械;及長,赴河南嵩山少林寺深入研習武藝,習得少林虎形拳里的黑虎拳、小虎燕、月牙鏟、風魔棍法等。后投拜在冠縣“大槍”楊鴻修門下系統學習查拳,更習得查拳看家絕技,適合一對一擂臺較技的十路埋伏捶和適合群戰以一敵十的花架拳。他集多門派
功夫于一身,成為魯南地區查拳門的代表人物。1929年受聘于郯城縣馬頭武館,此館至抗戰爆發停辦,培養出周朝增、馬宗德、劉漢亭、王民常等魯南著名拳師。
查拳注重屈伸性腿法,彈腿是查拳的主要基本功,有“手是兩扇門,全憑腿打人”,“彈腿四只手,人鬼見了都發愁”之說。本人自1991年八歲起拜黑虎查拳第二代傳人、集大成者周朝增師爺習武六年,其中前三年只練習彈腿、踢腿、盤腿等基本功腿法,而后三年才系統學習查拳的套路、器械,所謂“三年盤架月工槍,學套拳路一晚上”,正是應驗了這句武術諺語。師爺傳授的彈腿有“高于襠齊”和“高不過膝”來回兩種練法,其在上海工作期間曾得王子平大師指點過彈腿。
黑虎查拳中的四路叉拳(四路查拳)是除了十路彈腿之外,專門練習下盤、身法功夫的傳統套路,短小精悍,閃展騰挪,迅猛急速,演練奔打四個隅角,特別適合青少年習練。長期堅持,在實戰搏擊中,穩固的下盤,快速靈活的身法、步法,不會被對方輕易靠近擊倒。
周朝增(1914.2.9-1997.8.5),漢族,山東省郯城縣馬頭鎮人,1929年,沂南縣大成莊清真寺阿訇蕭羲之來馬頭清真寺傳授武術,周朝增拜其為師,系統學習黑虎查拳,成為查拳自民國時期開始,第一批外傳的漢族弟子。1936年赴上海,再拜蕭羲之同門師弟一代查拳大師王子平為師,學得針灸、膏藥等醫術,更習得“王子平彈腿”。1942年三拜于洪福(建國后曾任上海市武術協會副主席),習得通臂拳、
八極拳、八卦散手刀、刀加鞭等武功絕技。1933年7月12日—15日(中華民國22年)周朝增參加在山東青島舉辦的第十七屆華北運動會國術比賽,當時共有1039名運動員參加了本次比賽,周朝增為768號(有當年比賽照片為證)。1953年,他在上海舉辦的“華東民族武術體育觀摩大會”上,表演了“刀加鞭”,氣勢威武,受到贊譽。1955年他從上海金星筆廠(現上海電視機一廠)退職回原籍。1956年2月開始收徒傳藝,組建了馬頭武術隊。1957年至1959年,四次率隊參加了山東省武術比賽。1960年隨隊參加了臨沂專區武術比賽,其本人獲得五項全能第一名。1979年1月,他拿出1000元積蓄,創辦馬頭鎮業余武術學校,免費傳授武術。1982年5月,創辦馬頭鎮
太極拳輔導站。周朝增收徒傳藝四十余年,門徒弟子及再傳弟子多達千余人,遍及蘇魯豫皖京津滬冀湘等省市,為弘揚祖國傳統文化做出了突出貢獻。其剛正不阿,淡泊名利,為人厚道,處事公道的品質,倍受群眾的贊譽和愛戴,被譽為當代武林宗師。1980年始,周朝增歷任郯城縣武術協會副主席、馬頭鎮關心下一代協會主席、馬頭鎮武術協會主席等職。1983年榮獲全國優秀武術輔導員稱號。1996年被收入《中國當代武林名人錄》。
本人自幼個子瘦小,體弱多病,性格木訥。1991年夏,母親被鄰居踢傷腰部而到師爺針灸店治療,最后是貼了師爺的“王子平膏藥”才治好,由此結下不世武緣。暑假沂河正發洪水,父親是帶我坐船擺渡到對面的馬頭鎮去跟師爺見面的。見到師爺的第一面二話沒說,上前就是三個響頭,當時的拜師場景至今20余年了仍記憶深刻,歷歷在目。師爺當時以77歲高齡親傳我查拳,但以爺孫論輩分,我也由此成為黑虎查拳周氏門下徒孫輩最小的“關門弟子”。
師爺因兼習通臂拳的勁法,其傳授的套路演練風格冷、彈、脆、快,勁力更整,因而與新沂、日照、沂南等地不同。以前的老拳師都極為保守,師爺對外只稱是查拳,極少提起通臂拳。師爺傳承的十趟捶對打,也必須是以查拳的招式結合通臂拳的內勁和外練的通臂功(鐵拳、鐵指功),內外兼修才是為真傳。否則只得練其形,起不到真正的技擊效果。師爺晚年曾親傳我通臂拳的發力打捶和通臂
功法,方法極為簡單,但功效宏大。本人至今勤練不輟。
與十路埋伏捶并稱為看家絕技的花架拳,更因適合群戰可以以一敵十,在周氏門內更有“非開山弟子不傳,非關門弟子不授”之說,極為保守。我作為“關門弟子”小時候練習此拳也只有院子里沒有外人觀看的情況下才最后練習,且從不對外表演。2008年,我在鐵路項目工地上曾被11個民工圍攻,依靠靈活的身法、步法巧妙躲閃,借助周圍復雜的地理環境,閃、展、騰、挪,躥、蹦、跳、躍,11個人早已累的氣喘吁吁,而我卻毫發無損,與習練此套拳法多有關系。
黑虎查拳門內的“風魔棍”也只有入室弟子才能傳授,快如風其勢如魔,古樸實用,整趟拳路共有108勢,兼槍帶棒,寓槍于棍,名曰棍實為不帶槍頭的槍術。師爺講,此套棍法曾在抗日戰爭時期,臨沂淪陷,在與日寇的拼殺刺刀中發揮作用。據本人研究查證,此套風魔棍,不同于民國時期中央國術館創編的“瘋魔棍”,也不是西北鞭桿“風磨棍”,應該是師祖蕭羲之學藝少林寺時習得的少林棍法,與少林同源。
黑虎查拳共有十路,體系完整,內容豐富,包括基本功、樁功、拳術、器械、對練、實戰共六大類。師爺親傳的八路查,更是原汁原味,古樸實用,踢、打、摔、拿技法全面,有“學了八路查,打滿天下都不怕”之說。
黑虎查拳由師祖蕭羲之于1910年左右創編定型,至今一百多年時間,已傳承到第五代。始祖蕭羲之,第二代周朝增、馬宗德、劉漢亭、王民常等,第三代周氏門下主要有大弟子徐敏堂(1918—1998)、李洪明、長子周緒根、四女周瑞俠、新沂武術協會會長周守力等,第四代李付華、胡俊剛、周猛、周鵬等,第五代李思源、孔祥德、賈慶國、徐加賀等。
周瑞俠,黑虎查拳第三代傳人,漢族,1958年出生,周朝增幼女,天資聰慧,深的父親真傳絕學。自1982年擔任郯城縣競技體校武術教練,向全國各大院校、部隊輸送了大批人才,培養了世界冠軍一人,全國冠軍五人,省冠軍若干人。為黑虎查拳的傳承和臨沂武術事業的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周瑞俠先后被臨沂市人民政府授予“優秀教練員”、“先進工作者”等稱號。其早期學生左娟(女,1972年— 回族)自幼隨周瑞俠習武,后入山東省武術專業隊,曾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八屆運動會武術比賽女子刀、棍全能冠軍,第四屆世界武術錦標賽刀術冠軍。
2012年12月,山東省文化廳公示了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魯南蘇北一帶盛行的“黑虎查拳”被列入“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項目,成為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第四代嫡系傳人李付華及其子李思源在黑虎查拳的申遺工作中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李付華,回族,黑虎查拳第四代傳人。臨沂市民族武術館館長,臨沂市黑虎查拳研究會會長,國家一級武術裁判,中國武術六段,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黑虎查拳”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970年2月出生于山東省郯城縣馬頭鎮民主街,自幼隨父親李洪明習武,后跟隨師爺周朝增系統學習黑虎查拳。多次在省市以及全國武術比賽中奪得冠軍,曾入山東省武術院深造,后又得到著名武術家周永福、于海等名家的指導。1983年開始參加省市、全國武術比賽,共獲金牌十九枚,銀牌、銅牌若干枚。自1993年開始從事武術教學工作,至今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其中博士生一名,研究生、本科生若干名,向武警部隊輸送大批人才,其弟子在全國重大武術比賽中獲得金牌20枚、銀牌35、銅牌50枚,在省市散打、摔跤比賽中奪得金銀銅牌若干枚。多篇論文發表于《中華武術》、《武魂》、《少林與
太極》等雜志。1991年臨沂市人民政府為表彰其功勛被授予“臨沂市沂蒙長青獎”稱號。并于2011年4月代表臨沂市參加第八屆山東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武術比賽,奪得5金4銀2銅。由于在省運會當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績,山東省選派李付華師徒17人代表山東省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少數民族運動會開幕式”表演項目的比賽,李付華師徒17人表演的“舞動北獅”不負眾望,在188個表演項目當中脫穎而出,一舉奪得冠軍,為山東代表團立下汗馬功勞,也為山東代表團奪得了唯一的金獎。運動會期間李付華與其子李思源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回良玉、楊晶等同志的親切接見,并對其徒所演練的黑虎查拳給予高度評價,山東省為表彰其功,特授予李付華與李思源“山東省民族體育先進個人”稱號,臨沂市民族武術館被授予“山東省民族體育先進集體單位”。李付華個人事跡已被收錄到《中國當代武林名人志》、《中國民族報》、《東方創業者》、《臨沂市宗教志》、《齊魯晚報》、《臨沂日報》、《瑯琊網》、《郯城縣志》等媒體報道。
本文作者胡俊剛,黑虎查拳第四代嫡系傳人, 1983年3月出生,漢族,祖籍山東郯城。1991年拜周朝增老先生系統學習黑虎查拳,直至1997年師爺周朝增因腦血栓去世,一年365天風雨無阻,在師爺口傳心授下苦練六年“童子整年功”。擅長四路叉、六角勢、小虎燕、風魔棍、八卦刀、花架拳等,曾于1996年參加山東萊陽舉辦的“首屆中國孫臏拳武術邀請賽”,獲得少年組傳統拳全能三等獎。2002年就讀于石家莊鐵道大學,跟隨民間師父張玉琪老前輩(1925.12.7-2008.12.22)學習少林拳、竇爾敦虎頭雙鉤、六合大槍、長穗蜚影劍、
形意拳、陳氏太極三路短拳等傳統拳術套路,以及佛家內功心法。期間曾跟隨北京體育大學丁林濤老師(1974年生,回族,河南南陽人)學習散打、中國式摔跤以及河南派
心意六合拳、武式太極拳。2014年參加株洲市首屆“興武杯”武術比賽獲得青年男子組傳統拳術、器械兩個第三名。
本人2006年大學畢業后就來到湖南參加工作,已有九個年頭,如今已定居在湖南湘潭,隨著黑虎查拳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的成功,本人自2015年起也希望能把黑虎查拳這門古樸實用、原汁原味的武功技藝可以在三湘大地開枝散葉,廣為傳承。
“續前世今生武緣,繼國術傳承血脈”,北拳南傳,再譜百年傳承新華章。
照片一:黑虎查拳“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證書;
照片二:1991年胡俊剛、周猛等師兄弟與師爺周朝增合影;
照片三:2014年2月16日紀念師爺周朝增百年誕辰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