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 id="bj3x5"></ins>
<var id="bj3x5"><video id="bj3x5"></video></var>
<var id="bj3x5"></var>
<cite id="bj3x5"></cite>
<var id="bj3x5"></var>
<var id="bj3x5"></var>
<cite id="bj3x5"><video id="bj3x5"><thead id="bj3x5"></thead></video></cite>
太極拳

太極拳運動對人體呼吸系統和神經系統的良性調節-葉秋霞 姚利娟

時間:2015-4-6 13:31:55  作者:中華氣功大全網  來源:www.romeberg.com  查看:0  評論:0
  【摘要】本文聯系中醫經絡學說,闡述太極拳運動對人體呼吸系統和神經系統的良性調節,強調在太極拳運動過程中,需要形神兼備,外練筋骨皮,內練精氣神,才能達到更好的鍛煉效果。 
  【關鍵詞】太極拳;呼吸系統;神經系統;良性調節 
  太極拳流派各有特點,各流派的共同之處在于靜心用意,呼吸自然。太極拳是在周身放松的條件下,使形體運動符合并且能夠促進血液的循環,起到練拳養生的作用。太極拳講究用意識來引導動作,動作與呼吸密切配合,呼吸要平穩、均勻、自然、深長。身體中正安舒,不偏不倚,保持自然放松;動作要連續不斷,輕柔勻緩,動作路線要呈弧形,圓活完整不停頓,同時以腰為軸,上下相隨,周身組成一個整體。在太極拳文化中,神經系統和呼吸系統對人體有很重要的調控作用,神經系統與呼吸系統之間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太極拳結合了傳統引導、吐納的方法,注重練身、練氣、練意三者之間的協調,練習時一方面可鍛煉肌肉,舒筋活絡,另一方面又能通過呼吸與動作間的相互配合,對內臟加以按摩,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太極拳中的摟、拗、屈膝、絞轉等運動,可使練習者動脈血管得到適量的擠壓與放松,使血液加速運行,增加氧氣的供應,還能促進淋巴系統的新陳代謝,增強人體抵抗力,練拳時既要求平心靜氣,又要求身體放松,練習者思想需集中于“意”上,加上太極拳本身要剛柔并重,呼吸協調,各器官的獲氧量相對提高。故練拳后頓感輕快,壓力盡釋,情緒穩定平靜,練拳后血氣循環順暢,精神也抖擻,工作效率自然提高。 
  1練習太極拳對呼吸系統的調節 
  練習太極拳要保持呼吸自然、沉實,通過深長、細緩、均勻的腹式呼吸方法,增加肺的容氣量,確保氣體能充分交換,相對地增加了各器官的供氧,長時間練習太極拳,可以提高心肺功能。陳氏太極拳結合力學和經濟學原理,采用螺旋纏繞的運氣方法,以小力勝大力,以弱力勝強力。如同用一個小小的千斤頂,就將載重幾噸的貨車頂起來的道理。經絡是布滿人體的氣血通道,源于臟腑,流于肢體,臟腑、經絡、氣血失和,就會神機反常而產生疾病,和就會氣血流通,而且強身延年。太極拳結合經絡學說,以拳術與導引、吐納與表里,拳勢動作采用螺旋纏絲式的伸縮旋轉,要求“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氣宜鼓蕩、氣遍身軀”。內氣發源于丹田,以腰為軸,節節貫穿,微微旋轉使腰隙(兩腎)左右軸挽,通過旋腰轉脊,纏繞運動,布于全身,通任、督兩脈,上行為旋腕轉膀,下行為旋踝轉膝,達于四梢,復歸丹田,動作呈弧形,圓活連貫,一招一式,承上啟下,一氣呵成,導致氣血循環,此為運勁(即運氣),它區別于用勁,這種系統的運氣方法符合經絡學說的道理,也是其他拳法和體育運動所少有的。 
  導引和吐納是我國源遠流長的養身術,早在公元前幾百年的《老子》《孟子》等著作中已有記載。漢初淮南子劉安編成《六禽戲》,漢末著名醫學家華佗將其改為《五禽戲》,模仿禽獸的動、搖、屈伸、仰俯、顧盼、跳躍等動作,并結合呼吸運動,用于治病和保健鍛煉,是氣功和內行功的先導,也是道家養生學的基礎。吐納術就是呼吸之術:吐,即從口中吐出,意思是呼氣;納,即收入,意思是吸氣。陳氏太極拳將導引、吐納術和手、眼、身法、步法的協調動作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其成為內外兼修的內功拳運動,不僅能強身健體,而且修身防身。 
  11練太極拳與行氣 
  太極拳是一種內功拳,其內功就是練氣,通過練氣發揮元氣,使元氣到達人體經絡穴位,疏導周身經絡通暢,達到健身、治病和延年益壽的目的。因此,太極拳練到一定程度的人會產生腹鳴、指尖酸麻、發脹、針刺等與經絡學說中針刺穴位的“針感”相同的感覺。中醫認為這是體內“得氣”的現象,是經絡通暢的反應。經絡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溝通臟腑與體表,使人體聯成一個有機整體,并能行氣血,營陰陽,使人體各部的功能活動得以調整至相對平衡。太極拳練的是大道,即太極陰陽轉換中陽極生陰、陰極生陽的原理。太極拳剛中寓柔,柔中寓剛,剛柔并濟,虛極生實,實極生虛,虛實轉換。通過精神集中、以意用氣、以氣運身、意到氣到形隨的練習,做到一動全動,周身相隨,內外相合。 
  “氣”在古代是人們對自然現象的一種認識,“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氣”的運動變化說明了人的種種生命現象。中醫學的“氣”是構成人體及維持生命活動的最根本、最微細的物質,同時也具有生理機能的含義。氣來源于腎中精氣、水谷之氣和從自然界吸入的清氣。人體的生長發育及臟腑、經絡的生理活動都要依靠“氣”的激發和推動,如果氣虛,那么推動作用減弱,身體功能就會減退或發生病變。中醫學和養生學既重養氣,又重調氣。氣機和調,則人抗拒病邪和衰老的能力提高。對機體來說,氣的協調平衡,稱為“氣機調暢”,運動生理學稱之為穩態,即在一定范圍內,經過體內復雜的調節機制,維持不斷變化的內環境理化性質保持相對動態平衡的狀態。養生學把調養氣息作為主要任務和目的,無論動功,還是靜功,包括導引吐納、推拿按摩等,最終都以氣充和氣調為目的。太極拳要求習練者“氣遍身軀不稍滯”、“氣宜鼓蕩”、“氣斂入筋骨”、“氣由脊發”,氣沿循經絡并有規律地運行,才能調和氣血,達到內壯,增長內勁。行氣最后歸到一個“勁”,達到氣與力合的階段,這是太極拳的勁力體現。 
  12練習太極拳對呼吸系統的調節 
  太極拳要求意守丹田,隨著動作變化,“意守”不同穴位。如預備式,站立當場,沉心靜氣,拋棄一切思想雜念,呼吸自然,意守“丹田”;“起勢”應讓氣從丹田順沖脈上行,至手掌的“勞宮”穴;雙手同時前推,意識在“大椎”穴;“十字手”在“丹田”;蹬、分腳時在“命門”;通過不斷演練,意念訓練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在太極拳的呼吸中,吸氣時的行氣路線是“丹田”到“會陰穴”,再到“尾椎”,然后順著腰椎、脊背向上到達頭頂的百會穴。呼氣時行氣路線有三條,一是從百會下行經過臉頰,沿著胸腹正中線回到丹田;二是從脊背延伸到手掌勞宮穴;三是從胸腹下沉到足底涌泉穴。從養生學角度看,呼吸實際上就是吐故納新,吸清倒濁,進行氣體交換。肺是人體氣體交換的場所,通過肺的呼吸作用,機體與外界環境之間進行氣體交換,來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肺影響氣的生成,呼吸均勻調和,濁氣才能排出體外,清氣才能吸入肺內,如果呼吸功能弱,吸入清氣不足,必然會影響氣的生成,導致氣虛,機體出現病變。太極拳提倡采用“細、長、勻、緩、深”的腹式呼吸,使人與自然息息相通,練功者通過主動調整呼吸運動,進而調理身體氣機,使氣血暢通,百脈和勻,達到防病治病、強身健體的目的。
  2練習太極拳對神經系統的調節 
  21意念調節在太極拳練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陳氏太極拳是內外兼修的內家拳術,內家拳的動作都是在意識的引導下進行的。意,即心意、意識。陳鑫《拳論》說:“打拳心為主,妙機本是從心發!薄斑\用在心,此是真訣,以心為主,而五官百骸無不聽命!币饽钍侨四X潛在功能的輕度活躍,人的意念和構成萬物的“氣”,在編碼、程序和氣機信息上可以相互感應溝通。傳統體育養生術,都要求意念的支配和調整,通過精神意識的鍛煉逐步使心神舒適愉悅,以達到排除雜念,沉心靜氣的目的。意念的鍛煉,主要是意守身體的某個部位,如意守丹田;或者注意身體的某種活動;或者想象某種有益的事物或活動。意念鍛煉可以調整人體器官的生理活動,可以發揮自我保健和康復能力,可以洞察和調控人體內部的變化。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坐車的人在將要暈車或者感覺不舒服的情況下,可以通過閉目養神,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和心跳上,調整呼吸和心跳的節奏,使呼吸和心跳趨于正常穩定狀態,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預防暈車。這是一種“靜”的意念鍛煉。而太極拳的意念鍛煉是動靜結合,通過肢體運動和意念鍛煉達到對神經系統的調節,由神經系統來協調全身各機能系統的平衡穩定。 
  古人十分強調意守丹田及丹田腹式呼吸法。太極拳吸取眾長,逐漸形成形神合一,內外兼修,內養性情,外練筋骨的養生思想和健身理論。內養性情就是內練“精、氣、神”,通過意念練習來進行身體鍛煉,太極拳功法和動作練習中,提倡“用意不用力”,強調意念的作用,靠主觀意念集中于身體某一部位,來調整該部位的代謝水平和皮膚血液供應。例如,“摟膝拗步”中,一側手掌前按時,意念卻在后側手,“左右蹬跟”中,分掌蹬腳時眼看前手、意想后手,都能夠起到平衡作用。太極拳練習強調意念的調整和控制作用,通過意念調控人體氣血運行,氣隨意走,協調身體各部位的氣血運行狀況,使氣血暢通,發揮自我保健和修復能力。 
  22太極拳練習過程中神經系統對人體的調節 
  大腦功能復雜,需要能量多,練習太極拳能夠有效提高腦部血液供應,松柔圓順的太極拳運動可以使氣血運行活躍,腦部微循環通路開放,保證大腦血液供應,使大腦清醒敏銳,F代社會的快節奏使大腦皮層相應區域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的興奮狀態,易導致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腎上腺素分泌失常,副交感神經興奮性相對降低,失調狀態的神經系統影響正常的生理功能,導致身體不適。太極拳運動過程中意念與動作的協調配合提高了中樞神經系統的協調程度,太極拳松、靜、自然的運動狀態,有利于陰陽、虛實、進退的自如轉化,對神經系統有顯著的保健作用。長期進行太極拳練習可有效地促進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改善,使動作靈活、協調,使練習者心情舒暢、忘我怡神。太極拳運動中有意識地運用意念調節中樞神經系統興奮與抑制過程的相互轉換,可提高植物性神經系統功能,促使人體處于全面、協調的運轉狀態,從而達到保健的目的。練習太極拳要求“心靜意定”,練拳時應該讓大腦皮層休息(心靜)。協調身體內外器官機能的任務將由神經系統(意定)執行,這樣做對增強神經系統的靈敏性有很大的作用。 
  3結論 
  人體是一個整體,人體各部分互相聯系,不可分割,人體各功能互相協調,彼此增進,經絡將人體所有的部分緊密地聯結成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在太極拳運動過程中,要形神兼備,外練筋骨皮,內練精氣神,才能達到較好的鍛煉效果。太極拳強調心法,注重身心兼修,練養并重,內外兼修,重呼吸吐納,太極拳的動作特點及練習方式有利于神經系統對身體的調節。意識、呼吸和動作三者之間關系密切,在走架時,一舉一動都是在意識的指導下,將手、眼、身法、步法的協調動作和呼吸有機地結合起來,開呼蓄吸,順其自然,輕輕運轉,成為內外統一的內功拳運動。太極拳吸收人體整體觀念思想,強調意念、呼吸、動作三者相互聯系,密切配合,通過意念的調控,氣的吐納及調息、肌肉運動和動作導引來達到疏通經絡、健康長壽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薛立功,等中國醫學氣功〔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2〕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著中國哲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3〕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 
  359776htm 
  〔4〕徐德正傳統體育養生術的鍛煉方法與特點〔C〕.// 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編武術研究(第一集)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652- 657 
  〔5〕薛立功,等中國醫學氣功〔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6〕耿向林太極拳“意”的悟煉〔J〕少林與太極,2009(9):24- 26 
 。ㄘ熑尉庉嫞洪 彬)

標簽:太極 太極拳 運動 對人 人體 

Copyright © 2002-2012 中華氣功大全網 All Rights Reserved,
粵ICP備13064025號
热久久99在线精品澳门,日本天堂网av一区二区三区,女女sm国产在线播放重口,台湾麻豆传媒官网兄妹蕉swag,国产日韩动漫综合在线视频,国产自慰直播哺乳期,美少女萝莉妹妹和我的故事,国产网红直播迅雷种子下载